• 定制化设计一站式临时空间解决方案

  • 高端产品行业领先进口生产线

  • 核心技术装配式移动建筑系统

公司新闻
   主页 > 公司新闻 > 新能源充电桩

未来充电桩前景广阔_2022年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出炉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03-31 22:59  浏览:

摘选自泽平宏观 《2022年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新基建具有强外部性、效用外溢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其基础性地位决定需要走在经济社会发展前面。

一、新基建的内涵

1、新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传统基建短板基础上,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

2、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为人口和产业服务,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对人口流入地区,应适当放松地方债务的短期要求,进行长远规划,以推进大规模基建;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浪费。

3、新方式。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财政、金融、产业等改革制度支撑。如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税率,在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对重要项目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等。

4、新主体。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区分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前者政府和市场一起,后者更多依靠市场和企业,市场能干的尽可能交给市场,政府提供财税、金融等基础支持。

5、新内涵。除了硬的“新基建”,应该还包括软的“新基建”,即制度改革。如改革医疗体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二、新基建作用

新基建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新基建具有强外部性、效用外溢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其基础地位决定应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面,否则将制约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基建长期将推动中国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增长潜力,中国是超前大规模基建的受益者。

从长期高质量发展来看,新基建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以及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改革领域。

从短期稳增长来看,新基建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刻,出口受全球外需影响,不确定性较大。在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受政策收紧以及人口减少等影响持续下滑,而传统基建又受到地方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财力的制约,表现乏力。因此,新基建开始在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

三、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新基建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即新技术和传统基建的融合,比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能源系统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即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比如大科学装置、科教基础设施等。

——2020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75万亿元:主要用于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以及生态环保、农林水利、能源、冷链物流等领域。

——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重点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

——2022年财政提前1.46万亿元专项债额度: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9个大方向。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基建投资将达到10.6万亿,占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10%左右;2021-2023年,数据中心产业投资或达1.4万亿元;2020-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四、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领域

1、5G: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的底层支撑,万物互联

在数字经济中,5G就如同“信息高速公路”,为庞大数据量和信息量的传递提供了高速传输信道,补齐了制约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在信息传输、连接规模、通信质量上的短板。

工信部《2021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 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55亿。

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发布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每个重点行业打造100个以上5G应用标杆。主要应用场景包括:一是增强型互联网,应用于8K视频、3D视频、云办公、云游戏增强现实等;二是海量连接物联网,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家居;三是超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等。

2、大数据中心: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需要强大的数据中心作为支撑。数据中心的整体产业链包含众多行业:

——产业链上游是为算力中心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包括服务器、交换机、配套软件、电力设备以及运营商等。从投资占比看,服务器投资额占比最大,为69.28%。其次为交换机,占比为8.31%。第三是光模块,占比为8.31%。整体看,数据中心投资拉动最大的行业为服务器相关行业。

——产业链中游涉及数据中心的生产、建造商和管理系统,包括电信运行商,第三方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及云厂商等,包括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工业物联网、云服务、数据安全以及数据交换等。其中供配电系统占整体IDC系统及机柜投资的46.82%,占整体投资额的6.05%。

——产业链下游主要是数据中心使用者,包括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以及政府等。未来随着去中心化金融、互联网以及元宇宙等领域的数据不断扩容升级,智慧出行、泛娱乐、新零售、智慧医疗、工业以及精准营销等行业等下游需求有望进一步提振。

3、“东数西算”: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重大工程

2022年2月17日,发改委牵头联合多部门印发通知,正式重大战略部署——“东数西算”工程。将建设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在内的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同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是我国继南水北调、西电东输后的又一个重大跨区域资源调配政策。

东数西算指的是将东部大量需要运算的数据(数)通过光纤信息通道传输至西部,并使用西部的算力枢纽进行计算后将结果返回东部供分析研究使用。“东数西算”实施后,城市中心的算力中心用作“边缘算力”,对一些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如: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进行实时低延迟运算。

由于我国目前数字经济产业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导致东部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旺盛,因此大部分数据中心集中在算力成本高昂的东部。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大,未来对清洁电力需求增强,而西部对大数据中心的需求较低,数据中心分布少。而使用特高压等技术对清洁电力进行远距离传输的损耗相对使用光纤进行数据传输来说,损耗较大。“东数西算”可以避免电力传输损耗过大的问题。

4、特高压:建立能源互联网的关键一环

特高压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具备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长、走廊利用率高、线路损耗低的特点。

5G基站、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新基建均是耗电大户。从区域看,中国80%以上的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资源分布消费严重不均。特高压能更好连接电力生产与消费,并变输煤为输电,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一环。

特高压工程投资规模大,增加就业岗位多,在稳增长与惠民生中作用力十足。从上下游产业链来看,特高压产业链包括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产业链长,带动力极强。预计到2022年,中国特高压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配套环节所带动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140亿元。到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在9万亿至10万亿千瓦时之间,年均增速4%-6%,特高压产业与其带动产业整体投资规模将达到5870亿元。

5、充电桩:助力新能源汽车,迎接新能源革命

受益于政策激励和需求拉动,我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充电桩保有量从2015年6.6万台增加到2021年的261.7万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21年为784万辆,车桩比为3:1,按照车桩比1:1测算,未来十年建设6300万台,预计将形成1.02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未来充电桩前景广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不同类型充电桩的配置需求高。建立以交流电慢充为主的私人充电网和以直流电快充为主的公共充电网,形成科学合理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集合式平台市场前景广阔。能满足用户“跨站”、“跨运营商”、“跨城”充电需求的第三方互联互通充电平台将具有更大的市场前景。

三是服务场景升级充电基础设施。据《中国电动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2021》:选择充电场站匹配卫生间、餐饮、便利店等配套设施用户占比达到43.4%。

四是提前布局充电桩对外出口。未来可以配合电动汽车整车出口增加随车装配的充电桩出口量,增加国际市场份额。

6、城际高铁轨交: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

传统的高速铁路建设并不陌生,是我国逆周期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2020年中国高铁营运里程约3.8万公里,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根据规划,2035年中国铁路网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约7万公里。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作为新基建的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与传统的高速铁路建设不完全相同。

——从应用层面来说,城际高铁轨交是指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为其居民和旅客提供的一种新型交通模式,是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的“血脉”。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群都市圈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也是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

——从技术层面来说,数字经济革新智慧交通体系、赋能铁路发展,推进前沿技术与铁路的深度融合。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强智能铁路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铁路运输服务全数字化与无缝衔接水平,支撑交通强国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和升级。

目前,中国轨道交通城市运营线路网长度7354.7公里,高铁营业里程3.8万公里,已居世界前列,但就人均水平看未来仍有发展空间。《“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加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成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基础。

返回
本站访客:834